手机端
상단여백
首页 文化/艺术
海风•山石•女人合唱的歌——韩国济州岛散记
  • 作者 : 梁军
  • 发布时间 2011.03.18 13:31
  • 评论 0

       
        一踏上济州,一股轻柔的海风夹杂着润润的雨丝,也不知是从天上降下的还是海上飘来的,瞬间便弥漫在我的周围。摈弃了嘈杂,抛开了压力,我贪婪地吮吸这大自然赏赐的清新、甘甜的空气。

        回到济州,好像漂泊的梦又一次着陆。

   
▲ 海女 照片提供:济州海女博物馆 摄影:Yun Sang Cheol

山外有山岛外有岛

        济州岛位于韩半岛最南端,大约在30万〜10万年前,它是伴随着海里的火山爆发而逐渐形成的韩国最大的岛屿。与陆地的地质构造不同,它的地质成分主要由堆积岩层、玄武岩、火山暗流及因火山活动而形成的火山碎屑岩构成。整个岛上映入眼帘最多的景色除了蓝色的大海,就是散落在岛上的绿色山岳和黑色的玄武岩石了。

        也许韩国四分之三的国土都是山,所以韩国人对山的感情格外亲,而济州人对山的感情甚至超过了大海。如果汉拿山是济州人心中慈爱又威严的长者的话,那么,“奥鲁姆”则是与他们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了。

        “奥鲁姆”是一句济州方言,意思是“小火山”。想象一下数十万年前地老天荒的岛屿将汉拿山轰轰烈烈地喷薄而出时的壮观景象,火山炽热的熔岩围绕着汉拿山四处迸溅,天女散花一般散落在了岛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奥鲁姆”,在导游书里它又被称作为“寄生小火山”或“岳”。这样的“奥鲁姆”在济州大约有360多座,每天爬一座,一年便可踏遍岛内青山。

        汉拿山的海拔为1950米,是韩国的最高峰,与智异山、雪岳山并列为韩国三大名山。至今在济州的汉拿山顶上还存留着东西直径约600米,南北直径约500米,深度约110米的火山口,令人称奇的是这个火山口内竟然托着一潭盈盈碧水,传说中白鹿常来嬉戏,所以又叫“白鹿潭”。因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白鹿潭并不是一年四季都开放,如果没有赶上的话,济州其他奇特的火山景观随时会恭候游人的来访。比如山君不离,这是一座倒过来的“奥鲁姆”,也是济州唯一的一座爆裂寄生火山。“山君不离”也是济州方言,火山口之意。但不可思议的是它的火山口竟在地下,爆破物全部喷出后便形成了一座巨大的“碗状”丘陵,无论雨量多么充沛,这只碗里也不存留积水,环绕着“碗”边依次是暖带和温带的植物林。如果秋天到济州的话,这是一个不可不去的地方,它浓缩了济州秋天的精华。秋风吹来,万顷野芒飘飘洒洒,摇曳生姿,从远处眺望山君不离犹如一只“绿碗”在白浪滔滔的洋面上被簇拥着托起,据说把汉拿山上的白鹿潭倒扣在山君不离中,刚好可以让它盛满一“碗”清水。

        山外有山,岛外有岛。除登山之外,济州周边的小岛也是令人心驰神往之地。济州岛的周边散落了许多星星点点的小岛,它们被称作“岛中之岛”。其中有人居住的岛,有牛岛、楸子岛、马罗岛等八座。还有若干无人居住的岛,叫得上名的和不知名字的约50多座散落的小岛。在小岛上看海或是日出、日落都会别有一番滋味,比如在牛岛上,几年前,韩国人在那里拍了一部叫《人鱼小姐》的电视剧,一下子让这个小岛名声大噪。其实,周边的小岛随便登上哪一座,能找不到那样如歌似诗的画面呢?那里的天离你格外近,好像伸手可触;又仿佛离你格外远,茫无际涯。在海天一色的背景下,海鸥的啼叫伴着海浪拍打岩石的撞击声,能让人感受到的只有辽阔无边的永恒和空寂。在静谧的小岛住上几天,如同去世外桃源享受了一番。来韩国而没有到济州,只看了韩国的一半风景;而来济州却没有到过它周边的小岛,那也不过是看了济州的一半风景而已。济州和它散落周边的小岛,是韩半岛无可替代的另一种风情。

   
▲ 济州的“奥鲁姆” 照片提供:济州道政府

“三多”的故乡

        除了济州独特的自然风光,济州文化也在高丽文化中独树一帜,有着鲜明浓郁的岛屿特色。济州岛素有“三多”之称,即风多、石多、女人多。

        由于济州位于北太平洋海上,处在季风的风口,四面环海,无遮无挡,每年季风来临时,狂怒的风暴长驱直入,历史上济州的传统房屋都是茅草屋。为了抵御狂暴的海风,济州人都用麻绳编织成纵横交错的网子罩在屋顶上,下面坠上重重的石头。

        济州人对石头的感情,就像农夫对土地,那是一种天然的与生俱来的感情。放眼望去,整个岛屿的灵魂仿佛就是石头。在济州有用“石头”为主题搭建起的“石文化博物馆”、“石村”等生态公园;济州人的坟墓四周也会用石头堆砌围墙,围墙边上立着给死人做伴的童子石。用玄武岩雕刻的济州岛的守护神——石头爷爷,静静地守护在城门边、村口旁,那突兀的圆眼,扁平的鼻子,横闭的嘴巴,威严又滑稽,守护着济州人的生与死。济州村子里的石墙也是用玄武岩的黑石垒成的,这种石头的特点是粗糙多孔,当狂风暴雨袭来时,石头的空隙便坚硬而又柔韧地化解了狂风暴雨的强度。

        当然只要不是台风狂卷怒涛季节,走在济州的海边都会让人神清气爽,心情开阔的。济州处在温带与热带的交界处,即使在严寒的冬季,最冷的气温也不过是零度而已,像一颗常年镶嵌在海面上的绿色宝石,永远润意盈盈。在它曲曲折折近420公里的海岸线上,随着大自然的节拍韵律,雨中,雾中,朝霞,暮霭里,月光下,一年四季气象万千,变幻多端。如果来济州能有一星期左右的时间,在内陆沿海近250多公里的一周道路上,伴着咸中泛甜的海风,做一次徒步旅行,确实是件让人陶醉不已的事。

        至于女人多,恐怕不是指数量上的差异,而是济州历史上与陆地隔绝而形成的特有的岛屿文化。最早的出海打渔都属于男人的活计,而出海遇难死亡的比例是相当高的,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济州女人也顽强地和海风、海浪搏斗。今天只有在济州和日本一带还存留的古老职业——海女,仍然是济州岛的一道风景。在济州市东部的旧左邑,济州政府于2006年建造了一座海女博物馆。以“海的母亲——济州海女”为主题,从海女的家,到海女的诞生、生长、结婚等一生的成长过程,通过对海女作业工具包括海女服、潜水浮囊等展示,向观众了宣传了济州渔业文化丰富的内涵。不仅如此,海女们在共同劳作中形成的巫术信仰、独特的俚言俗语,甚至出海的歌谣等都是济州文化中特有的无形遗产。济州海女之所以被誉为“济州之女”、“济州母亲”,就是因为在历史上她们曾是推动济州经济发展的主力,海女们在没有任何机械保护的境况下,冒着生死的危险在深达20米处的海中能潜水2分钟采集海产品,一天上百次的海里出没,很多上了年纪的海女,病发率最高的就是肺病。这也只有济州的女人才有如此强的搏击生命的力量。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海女这一古老的海洋职业已经日薄西山。70年代末海女的数量也仅存1万5千多名,而到现在保有的5600多名海女中,年龄在60-70岁的占有90%,30-40岁的仅占10%,随着海女的消逝,海女文化也会随风而逝,济州政府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虽然无力阻挡时代前进的步伐,但是用博物馆的形式挽留住历史的脚步,他们责无旁贷。

   
▲ 济州“正囊” 照片提供:济州道政府

        不过,如果你有幸走在济州海边,特别是西归浦一带或周边的小岛上,仍会遇到风风火火忙忙碌碌的海女们,她们穿着一身黑色橡胶潜水服,海边支上一座帐篷,帐篷下的小桌上摆满一盘盘晶莹剔透造型漂亮的生鱼片拼盘,有黑白鲷鱼、鲈鱼和贝类、海螺、海胆、鲍鱼,还有叫不上名字的各类海味,碰到这样的场景,你千万别走开,要上一瓶“汉拿山”牌烧酒,点上一盘海女们刚刚从海水里捞出的没有任何污染的海鲜,蘸着韩国特有的辣椒酱,把酒临风,大快朵颐,此时,你恐怕只有飘飘欲仙的感觉了。

       这就是济州,温柔似海风,坚韧如玄武岩。对于初到济州,特别是遍访了名山大川,游历了各处奇峰美景的人来说,济州给人的第一眼不会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就像第二眼的美人所散发出的魅力,她的莹润,她的隽秀,她的别致,都会强烈地吸引人渐渐走进她的世界,以至最终不由得对她生发出强烈的依恋之情。这也让我想起济州的一位韩国教授说过的一句话:“其实我们济州不能算作是旅游城市,它不是让人看的,是让人居住的。”

        离开济州几年,岛上除多了几座博物馆外,我没看到它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定胜天的奇迹,依然如旧的景物仿佛对我践行着一个永恒的约定,就像我常常眺望的济州市的塔洞海面,天海茫茫,日出日落,周而复始,但每看一次都有驰魂夺魄的感觉,常见常新。


作者简介
梁军,北京人,90年代末赴韩,曾在济州岛生活四年,著有《到济州看海去》。后到首尔读书并获韩国文学博士。现于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任教。

 

梁军  contributor@jejuchina.net

<© 济州周刊(http://www.jejuchina.net),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复制发行>

icon热门新闻
评论 0
查看全部
没有帖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