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상단여백
首页 历史/民俗 传统与民俗
秋夕与松饼
  • 作者 : 王天泉
  • 发布时间 2016.09.08 10:45
  • 评论 0

   韩中两国人民共享许多相同的节日, 阴历八月十五的“秋夕”(中国的中秋节)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名字的不同,很多韩国人以为这是其特有的节日,与中秋毫无联系。其实“秋夕”是一个晚近才有的名称。根据手头的几本韩国文献资料来看,1849年成书的《东国岁时记》中才出现了“秋夕”这一名称,而成书于18世纪晚期(朝鲜正祖时代),由著名文人柳得恭撰写的《京都杂志》以及金迈淳于1819年写就的《冽阳岁时记》,都在节俗条中将阴历八月十五日写作“中秋”。可见“秋夕”极有可能是在朝鲜后期,随着民族意识觉醒,为了与中国文化切割而故意创造的新名称。

   其实,秋夕也好,中秋也罢,都反映了传统农耕文明对八月十五这个丰收节庆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相同的文化心理。韩国的秋夕节俗可以上诉至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秋夕在韩语里也叫가위或 한가위,《三国史记》中写作“嘉俳”, 早在朝鲜的三国时代就已经有了这一节日。据说,新罗儒理王令王女二人分别率领部落女性开展纺织竞赛,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决出胜负。失败的一方需要准备酒食招待对方,大家载歌载舞,纵情娱乐。“嘉”是美好、吉庆之意,“俳”是杂戏、滑稽之意,“嘉俳”一词充分说明了这一节日的庆典性和娱乐性。从“歌舞百戏皆作”的场面来看,颇有些狂欢节的味道。

   立足于农耕文明的韩中两国历史上均采用农历,而农历作为阴阳合历非常重视月亮的运行和农业节令之关系。加之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很容易和变化无常的人生发生联想和比照,从而形成了历史久远的崇月、敬月传统。这种文化心理集中体现在了中秋的节令食品——月饼和松饼上。中国人提到中秋,首先想到的就是月饼,而韩国人谈起秋夕,第一个浮现于脑海的恐怕就是松饼了。

   “手里回回成鸟卵,指头个个合蚌唇。
    金盘削立峰千叠,玉箸悬灯月半轮。”

   19世纪的朝鲜诗人金炳渊这样记录了松饼的制作和外形。可见当时家家户户都有制作松饼的传统,甚至有包的松饼漂亮的女子才能嫁个好婆家的说法。传统的松饼采用粳米面加少量糯米面,以热水和面,加上青豆、芝麻、栗子等做馅儿,放在松针上蒸制而成。所以,松饼也叫松叶饼。有些地方有将松针放入饼里的习俗,并根据松针露出的方向判断生儿生女,和中国人吃饺子时包在里面钱币或红枣,求好运、讨彩头的形式异曲同工。

   松针的使用其实是大有讲究的。首先是松针里含有天然的植物杀菌素(Phytoncied),可以让松饼在没有冰箱的年代保存较长时间。另外,在蒸制的过程中,松针可以有效防止松饼粘连在一起,从而保持入锅时的形态。此外,松针的味道还赋予了松饼以特殊的清香。

   和月饼一样,松饼也是月亮的象征。松饼在捏合之前是满月形的面饼,包起来则为半月形,而之所以要包成半月形是有说法的。月盈则缺,而半月则可以继续生长,由此表示对生活蒸蒸日上的企盼和祝愿。不过首尔和京畿道地区的松饼一般包成半月形,而江原道和庆尚道则包成圆形。此外,人们还利用各种蔬菜和植物的汁液来和面,制作出了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松饼。

   由于历史和地缘因素,韩中两国在文化和民俗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秋夕的松饼还是中秋的月饼,无不寄托着韩中两国人民对于丰收的渴望、对于团圆的企盼、对于故园的乡愁。“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守着同一轮明月,过着同一个节日的两国,有什么理由不去创造一个和中秋明月一样圆满的未来呢?

王天泉  editor@jejuchina.net

<© 济州周刊(http://www.jejuchina.net),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复制发行>

icon热门新闻
评论 0
查看全部
没有帖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