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상단여백
首页 文化/艺术 传统
新“流放”文化,何时才能形成?
  • 作者 : 李小雪
  • 发布时间 2015.04.30 15:56
  • 评论 0

济州岛曾是朝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流放地,那个时候只有惹怒君主犯下大错的人才会被迫发配至此。
而周刊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提到过,济州如今每年的纯流入人口逐年递增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截止14年6月末的数据显示,仅14年上半年济州岛的纯流入人口增加了5233名,同比增加了35.7%。从年龄层看,20~30岁的人口数有所减少,而相反40~50岁的人口在增加。古时的被流放已经变成了主观的想“流放”。
新搬到济州的人们,有的是想要离开大城市的疲劳而开启田园新生活的中年与老年层,有些是经济宽裕的退休者,还有些是因徒步偶来路等而醉心于自然就此留在“岛国”生活的浪漫主义者,他们多属于精神文化生活富足的阶层,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期待这样的人口流入会带来的新的“流放”文化繁荣。

古时的流放文化
据“济州流放之路”的发起人梁镇健撰文记载,在《朝鲜王朝实录》5860条与流放相关的记录中,大约有40处流放地出现的频率较高,其中济州岛排在首位。也许中国观众对影视剧《大长今》中大长今被发配到济州的情节还留有印象。济州岛在当时正如中国的边疆地区一样,是被发配者的“热门”去处。
作为流放地,济州岛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归根结底也是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国土中距离韩半岛政治中心最远的地方。史料记载,济州岛的流放人数约有200名左右,他们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身份上呈现多样性。这些人与当时的济州人一起,共同创造出的文化,可以被称为济州的流放文化。
梁镇健提到,对济州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五贤”中,有三位是流放人——冲庵金净、桐溪郑蕴、尤庵宋时烈。此外,引起大家注意的还有秋史金正喜。因为他在55岁的时候(当时来说算高龄)被流放到了济州岛。在流放期间,他不但没有虚度时光,还培养出了众多弟子,更是以“七十年磨穿十砚秃尽千毫”的毅力克服孤独,在绝望中另塑自我,创造了秋史体,为济州流放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许多流放人与济州岛当地人一同努力创造的文化便是济州的流放文化,这个文化一定是属于济州岛的文化,是济州岛无形的财富,不可泯灭的文化遗产。
目前,作为济州美术文化的济州道立美术馆,联合本岛其它美术馆,在满足人们对美术作品欣赏需求的同时,设置了许多高品质文化活动。
想体验古时济州流放文化的游客,可以尝试走一下济州观光公社开发的以“秋史金正喜流放地”为中心的“济州流放之路”文化旅游线路。这条“自我流放路线”由徒步旅行和文化体验组成,分为:总长8.6千米的“执念之路”、总长8千米的“缘分之路”和总长10千米的“沉思之路”。

   
▲ 岛上的艺术自由市场,是可以感受移居民带来的新“流放”文化的好去处

新“流放”文化
“现在济州岛正在受到文化艺术人的喜爱,众多画室与工作室处于美丽而不受打扰的环境中而更容易激发创作灵感”,一位从济州旅行完毕后在全罗道光州举办画展的年轻画家如是说。不禁感慨,文艺范青年处处有,在济州尤其多。
济州道政府自2003年开始实施《第一次济州乡土文化振兴规划》,希望提高居民对文化设施的使用,同时致力于发展乡村“文化空间”,打造文化艺术村或文化艺术街道,让游客通过“济州生活”真正走进“济州文化”。2013年,济州道政府在《第二次济州乡土文化振兴规划》中提出了“打造艺术之岛”的概念。还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计划,继续扩大和改善居民生活中的文化环境。
李仲燮文化街位于西归浦市中心,是济州偶来第6条小路上人气较高的路段。这里遍布画廊和咖啡店,是艺术爱好者的聚集地。以韩国西洋画家李仲燮命名的街道上不仅有展示其作品的李仲燮美术馆,还有每个周末开市的文化艺术集市,为当地艺术人提供了交流平台。
在这块韩国人心目中的“乌托邦”之岛,近年来有很多怀揣理想的文艺青年前来开创自己的小事业,而最容易看到他们的地方就是散布在济州的各个ARF市场。自从歌手李孝利公开了在济州参加艺术市场的照片,济州的艺术自由市场之旅人气大增,不仅仅是济州当地居民,很多全国各地、热爱文艺的年轻人慕名前来。纯净的美景,打扮个性的年轻人,音乐与特色美食,最重要的是还可以买到各种别出新裁的纪念册、画帖、头饰等商品——这就是ARF市场吸引人的地方。可是在走遍了几个艺术市场后,我才发现,卖东西的人无非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而且卖的东西基本都一致,手工的工艺品价格更是高得离谱,逛上两个就基本不会再有想去的冲动了。要说短暂喧闹过后,画家与这些文艺青年为济州留下了什么,这才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前几日,去艺术村散步,发现村子里作家与艺术家们建造的那些造型美丽的房子基本都是空无一人,艺术人之家大门紧闭,大有谢绝打扰之味,前来感受艺术气息的游客不免几分遗憾。即便是几栋橘子仓库改造而成的建筑或是举办五花八门的艺术庆典活动,参与过的人会发现,这些东西是噱头十足而徒有虚名,内容不外乎与其他地方高度雷同的可观赏性元素或处处都有的所谓济州特色餐点,而这必将在访客过了猎奇般的新鲜劲之后,遭遇门可罗雀的尴尬——济州新“流放”文化的形成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李小雪  editor@jejuchina.net

<© 济州周刊(http://www.jejuchina.net),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复制发行>

icon热门新闻
评论 0
查看全部
没有帖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