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상단여백
首页 社会时事 济州与中国
济州岛华侨:讲述一段鲜为人知的移民史
  • 作者 : 轩艳丽
  • 发布时间 2011.01.23 15:22
  • 评论 0

      海外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海水流到哪里,华侨就漂到哪里。”济州岛就有这么一户从海上“漂”来的华侨人家。五十多年前,为逃避战乱,这户人家乘避难船来到济州岛,并在岛上安家落户生儿育女。如今,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经营着一家名为“北京饭店”的中国餐馆,由于饭菜美味可口,到访的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火爆。
      记者还了解到,位于济州市政府附近的“唯一饭店”也是一位华侨经营的中国餐馆,巧合的是,这家饭店的主人杨秉运先生与“北京饭店”的主人杨德义先生竟然是一家人。在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两位杨先生在“北京饭店”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段济州岛华侨的曲折移民史。

   
▲ 1950年8月停泊于山地川的“海祥号”避难船 图片提供:唯一饭店

从海祥号避难船说起
      济州市山地川的尽头,展示着一艘中国避难船。这艘名为海祥号的避难船讲述着一段国共内乱时期54名辽宁人前往济州岛避难的故事。这艘船于1947年秋天从辽宁庄河出发,经由锦州和烟台,并于1948年夏天到达仁川。由于韩国政府不接待他们而不得不在海上漂泊,两年之后,他们到达了济州岛的山地川。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海祥号破损沉没。1996年,韩国政府对海祥号进行了复制复原,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海祥号避难船体验馆。
      五十多年前,杨德义先生和杨秉运先生的祖辈们正是乘坐这艘避难船从辽宁来到了济州岛,当时的中国政局混乱,难民们纷纷外逃。据两位先生讲,乘坐该船的都是一个大家族的人,他们到达济州岛山地川之后,与当年逃往仁川的亲戚们进行了会合。他们在船上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开始分散在济州岛各地定居。
      在乘避难船过来的中国人中,杨德义先生的祖母是年龄最长的一位,虽然今年已经是92岁高龄,但看上去依然精神矍铄,身体十分硬朗。
 

持有“中华民国”护照
      两位先生告诉记者,他们至今仍未加入韩国国籍。这种现象并不足为奇,因为根据去年的统计数字,旅韩华侨中未加入韩国国籍的人数高达90%以上,这和分布在其他国家的华人华侨们大为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有便于与中国亲属联系、子女教育需要以及韩国国籍的加入条件苛刻等几个方面。
      虽然祖籍辽宁,两位先生持有的却是“中华民国”的护照。据韩国法务部统计,在老华侨中,持“中华民国”护照的约占99%。分析其具体原因,主要是因为这批华侨离开家乡时新中国尚未成立,再加上朝鲜战争后中韩两国断交,华侨们与家乡的亲人失去了联系,而当时台湾在韩国设立了代表处,韩国华侨们为了生存需要,大部分人拿到了“中华民国”的护照。
 

中餐馆,老华侨们的天然谋生之道
      在济州岛,两位先生的祖辈们当初都是靠经营中餐馆为生的。后来子承父业,两家中餐馆就这样代代相传下来。
      夏沔尊说:“中国有三把刀为世界所不及,第一把就是菜刀。”菜刀指的是中餐馆,另外还有两把分别是剪刀和剃头刀,代指服装业和理发业。当年,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正是凭着这“三把刀”在海外闯出了一番新天地,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印尼糖王”黄奕初到印尼时也只是一个剃头匠,进入英国富豪榜的华侨叶焕荣当年也是中餐馆老板出身。
      而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以“三把刀”为主的传统产业开始逐步走向衰落,比如理发业过去一般在华人社区为华人提供廉价服务,如今已经很难登入时尚殿堂;经营服装的华人产业也开始走低端路线。而与其他两个行业相比,中餐馆业似乎要幸运得多,因为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亚洲,中餐馆的影子仍然随处可见,目前,中餐馆业仍然是海外华人的经济支柱。
      中餐馆之所以能成为海外华侨的谋生手段,并能够经久不衰,是有其内在原因的。首先,中国作为“世界餐桌的中心”,中餐也一度成为世界餐饮史上的一朵“奇葩”,这也使得不少外国人对中餐充满神往,“没有什么比中餐更能代表中国文化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都促使中餐成为了“中国最成功的文化输出品”。其次,中餐馆所需的投资较少,风险也比较小,专业性要求也不是特别强,因此,中餐馆很容易成为谋生职业。最后,由于饮食习惯上的差别,中餐迎合当地人的口味做出的一些变通的确吸引了不少当地人,韩国的中餐馆就是改良比较成功的一例。


   
▲ 拍摄于1970年的“唯一饭店”及其全家福 图片提供:唯一饭店

稍加改良的“中华料理”
      中餐在韩国有着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做“中华料理”。然而,两位老板告诉记者,事实上“中华料理”和传统的中餐是有点儿差别的。
      和欧美国家不同的是,经营中餐馆的老板并不都是华侨,相反,韩国大部分的中餐馆都是由韩国人经营的。所以很多“中华料理”都多多少少进行了一些改良,来迎合当地人的口味。比如说炸酱面,中餐馆里的炸酱面是用春酱加上油炸的肉丁、土豆丁等,再用切好的蔬菜放在面条上作浇头的一种面食。与中国炸酱面相比,韩式炸酱面颜色偏黑,酱汁偏甜,制作时在面里加入了糖,放入辣椒,食用时还会配以切块洋葱、泡菜等。
      炸酱面是“中华料理”中最为经典的,也是韩国人最钟爱的一种面食,在一定程度上炸酱面成为人们判断一个食堂好坏的标准。如今,经过改良的韩式炸酱面已经深深扎根于韩国的国土之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炸酱面文化”。例如4月14日是韩国的“黑色情人节”,是韩国没有男朋友或女朋友的人和朋友一起去吃炸酱面的日子,这一天他们甚至会举办一次吃炸酱面比赛,来庆祝自己的单身生活。所以4月14日又被称作“炸酱日”,意思是说没有男女朋友,心情就像炸酱面一样漆黑。
      还有一种叫“海鲜面”,和炸酱面属于同一个系列。最近,一家韩文报纸曾经这样写道,对韩国人来说,在中餐馆中点“炸酱面还是海鲜面”,简直就是个哈姆雷特式的“活着还是死去”式的难题,甚至还说一位“贤人”为解决这个问题特意发明了一半炸酱一半海鲜“jjamjamyeon”云云,韩国人对中餐的改良能力就可见一斑了。
      除了炸酱面和海鲜面,糖醋肉也是常被韩国人挂在嘴上的一种。中餐馆里的糖醋肉,通常肉是肉,汁是汁,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动手浇汁。此外,饺子、麻婆豆腐及干烹鸡等等也都会经常出现在中餐馆的菜单上。
 

日益好转的生存环境
      说起济州岛最近针对中国人实施的“购房送绿卡”政策,杨德义先生感慨地说,比起以前对华侨投资的种种限制,现在的投资政策是越来越宽松了。
      在历史上有一段时期,政府不仅限制外国人在韩国购置不动产,对投资范围也有诸多限制,结果导致不少华侨离开韩国,向美国、加拿大等国迁移。用杨秉运先生的话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政策让人缩手缩脚,势必会限制他们的发展,结果只能是选择离开。
      如今,随着中韩两国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韩国正在一步步放宽对中国人投资的限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投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前来投资。和当年限制外国人置产创业的政策相比,眼下可以说是“换了人间”。
      在来韩投资旅游的中国人日益增多的今天,相信这些精通中韩两国语言文化的华侨们将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有更多的用武之地。我们也希望两位先生今后能将中国餐馆做得更大、更好,让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轩艳丽  xiaoxuan121@jejuweekly.com

<© 济州周刊(http://www.jejuchina.net),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复制发行>

icon热门新闻
评论 0
查看全部
没有帖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