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李仲燮美术馆内的作品 图片提供:李仲燮美术馆 |
李仲燮,韩国近现代艺术大师,他的名字对韩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其画作以素描为主题,具有西方野兽派强烈的表现形式,但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及诗意的画风更具有韩国特色。
在济州岛的西归浦市,沿着台阶小路缓行至山麓之上,有一座李仲燮美术馆。这里陈列着李仲燮先生的11幅不朽画作,也向每位游人讲述着这位不凡艺术家的曲折人生故事。
艺术高于生活,艺术却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积淀的艺术只能走向曲高和寡的绝境,只有包含生活感悟的作品才能被人们永远地欣赏下去,才能散发出真正艺术的魅力。也正是这个原因让李仲燮的作品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满怀着生活的寓意。于此同理,我们欣赏李仲燮先生的艺术,也就不得不联想到他的生活轨迹。
李仲燮先生一九一六年十月生于平安南道平原郡的一个富裕的农家;一九三五年前往日本并于日本帝国美术学校西洋画系入学,次年转学进入三年制的私立文化学院;一九三八年还处于在学期间,他的作品就参加了第二届自由美术家协会展览会公募展并荣获协会奖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一九四三年回到韩国;一九五一年由于战争到济州岛西归浦避难;一九五五年在美都波画廊举办个人画展并于同年因病住进了大邱圣路加医院精神科;一九五六年于红十字医院英年早逝,享年四十岁。
在日本留学期间李仲燮先生认识并爱上了学校的后辈山本方子,但这段爱情的路途并不顺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韩国人和日本人的婚姻绝非易事。今天在李仲燮美术馆中还仍然保存着当年两人互通的信件,纸张已经微微泛黄,但阅读这些文字能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爱情的温度。一九四一年李仲燮先生寄给山本方子女士的信件之中有这样一幅画。在大海之中一个孤岛上,李仲燮本人变成一棵树,而爱人山本方子化作洁白的大理石,两个人相互守望永不分离。恰恰在十年之后,也就是一九五一年李仲燮先生带着山本方子和两个儿子来到了济州岛,居住在了西归浦。
▲ 图为李仲燮美术馆内的作品 图片提供:李仲燮美术馆 |
李仲燮先生的画作极具张力,似乎每幅作品都是一颗激扬跳动的心。在美术馆展厅内有幅画作名叫“远望森岛”。画作以李仲燮先生在西归浦的居住地为蓝本,清晰描绘出了大树、房屋、庭院、石墙、大海和帆船,这一切都是当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还未吐芽的大树。
树木的枝干向外努力伸展,而画作并未完全框住整个树木,画幅好像动了起来,大树用力伸展,仿佛是在展开臂膀拥抱春天的到来。展厅中还有一幅名叫“蓝螃蟹与孩子”的作品。画作中只有一个孩子和一只蓝色的螃蟹,仔细看画中的孩童就会发现头部是倒置状态。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夸张的手法描绘孩子手舞足蹈的状态,刻画孩子大喜大悦的心情。螃蟹常见于海滩,但画中却只见螃蟹不见海,欣赏画作的人会看着螃蟹驻足想象螃蟹身后广阔的大海。李仲燮先生的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夸张的手法和微妙的角度为欣赏者打开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
在战争期间,李仲燮先生开始注意到烟盒里面的柔软光亮的锡纸。锡纸一面吸水一面防水。李仲燮先生就利用这一特性进行创作,用水浸湿锡纸吸水一侧,用尖锐的金属器在上面刻画,然后涂上颜料,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颜料擦掉。如此一来颜料就存留在被刻画过的线条内,画面形象清晰地显现出来。这就是李仲燮先创作的银纸画。在美术馆的展厅中陈列着几幅李仲燮先生的作品,上下左右不断变换欣赏的视角,画面上的形象有如获得了生命,随着欣赏者的视线活动起来。
在战争年代几乎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在经历动乱之苦,这种同苦同难的经历让人与人之间多了几分共担苦难的怜悯之情。美术馆旁不远处,有一座济州传统风格的茅草屋,这就是李仲燮先生当年的居住地。目前草屋的主人是一位91岁高龄的奶奶,就是这位奶奶在动乱时期将草屋中的一间免费提供给李仲燮先生一家人居住。奶奶虽然少言寡语,但仍能偶尔听到奶奶讲述李仲燮先生曾经的故事:那个男人,性格温和,从没和别人发过脾气,个子大概一米八,很有才华,当时很多女孩子都喜欢他,应该算是那批留日学生中最帅的一个了……。
今天,李仲燮先生旧居前的街道被重新修葺,并命名为“李仲燮文化路”。
李仲燮先生作品的蓝本均源自生活——乡村、家人、孩童、动物、大海……这些生活的素材奠定了李仲燮先生作品的朴实而具有张力的风格;战争、分离、困窘、思念……这些生活的起起落落塑造了李仲燮先生作品中孤独、无奈的基调。
崔龙 cuilongnano@jejuchina.net
<© 济州周刊(http://www.jejuchina.net),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复制发行>